【社心】23.自我定义的文化差异
每天用刷牙的时间,听一段社会心理学。大家好,我是开浩。
上节我们为大家讲述了自我到底是个啥,这节呢,我们来讨论一下自我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差异。
前几天我在看美剧的时候,有这样一个场景,一个父亲渴望知道自己的女儿是否谈恋爱,他不敢问,只能通过试探的方式去和女儿沟通,而女儿偏偏没有领会到父亲的意思,最后父亲无奈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,女儿甚至产生了一种隐私被侵犯的感觉。
如果我们把这个场景拿给中国父母看,中国父母一定会说,直接问啊,有什么侵犯隐私的,而如果你身边恰巧有美国朋友,你可以问问他,他应该对这种现象表示理解。
包括我们中国等亚洲国家,啃老的现象非常明显,而在欧美文化环境下,啃老的现象就少之又少,经常看欧美电影,会有儿子直呼父亲的名字,父亲为儿子道歉的场景,这种场景,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却非常罕见。其根本原因,就源于我们今天要讲的,文化差异对自我的定义区别。
在西方文化中,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相对独立,从早期的欧洲农民松散的结构和后来西方商人的演变,都表现出这样的特征,在西方,人们内心更在意自己的想法、感受以及行动,包括他们的自我通常都是由个人行为定义的,所以他们繁衍出独立的自我观。
而亚洲普遍的文化则体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,早期的农民聚集形成城市的概念,就是亚洲文化独特的特征,也正因为这种聚集,所以产生了人和人之间复杂的协作关系,所以亚洲文化更提倡相互依存的自我观。
所以不难看出,中国父母为子女婚姻操心,就变得拥有文化依据了,而美国父母把子女赶出家门也可以理解了。说到底,子女和父母关系的亲疏,所依据的是文化的定义,而非父母是否爱子女。
当然,不仅仅是亲子关系的不同,甚至在个人展现的问题上,西方和亚洲文化也有很大的区别,美国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:会叫的轮子才能得到油的润滑。而日本谚语则说:突出的钉子会被敲扁。中国人不也常说枪打出头鸟嘛,这些谚语的繁衍,其实就是不同文化对个人在社会中展示程度的总结。
所以,在亚洲文化中,妈宝男可能是普遍接受的现象,反倒拥有个人态度的人显得格格不入,而在欧美地区,住在妈妈的房子里,会被认为是无能。这都源于文化对于自我的定义不同。
当然,这种描述并不是说你就一定是依存于别人的自我观,自我观也会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来形成,比如开浩,喜欢表现,性格倾向独立,虽然我现在在家里哈,经常会因为独立的问题和我母亲闹别扭,显得格格不入的,当然,这一切行为不等于我不爱我母亲。
好了,节目的最后,我们来做一道心理学中重要的评价表。本表格来自于辛格利斯设计的调查。各位可以如实去评测,表格可以在公众号相关文章中看到。
前五题的平均得分,可以估计你的相互依存程度,而后五道题平均得分,可以估计你的独立程度。如果前五题平均分高于后五道题,意味着你是相互依存的自我观,而如果后五道题平均得分高于前五道题,意味着你是独立的自我观。当然,你也可以告诉开浩,你是怎样的自我观。
(开浩得分,前五道题总分不如后五道题其中一题的得分。)
本节的概念就播讲到这里,感谢您理解今天社心的主要内容,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,开浩御书房,我们下个工作日再见。
点击查看往期内容回顾
请输入标题 bcdef
关注公众号,添加小书童
获得更多认知提升
请输入标题 abcdefg